贵州毕节赫章县从城区出发,4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位于高山村的千亩红心猕猴桃基地。茂密的果树叶绿茵茵的,宛若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。沿着宽敞的产业路来到园内,只见一株株猕猴桃树枝叶扶疏、生机勃勃,套好袋的猕猴桃挂满了枝头。
五年前,这片土地还是一些半种半荒的传统耕地。2014年,部分村民种起了猕猴桃,特别是2018年以来,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春风下,短短三年,这里的阳光金果猕猴桃已从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亩,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猕猴桃种植基地。
青山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猕猴桃种植优势,山林遍布野生猕猴桃资源。街道领导和社区的党支部怀着带领群众致富的迫切愿望,立足自身资源禀赋,多次深入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考察、学习。迅速组建社区党支部引领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,由党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的理事长,充分动员、发动群众,把社区零散、丢荒的土地集中起来;把农村无法外出务工的弱劳力发动起来。2018年初该项目顺利启动,项目总投资259.6万元,其中申请财政涉农资金97万元,建设标准化红心猕猴桃花粉种植示范基地400亩。现项目已完工,今年可实现初步挂果。
青山社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8户780人,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,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增收渠道,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,成了青山社区党总支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。砂厂村一直以来都沿袭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,主要种植玉米、洋芋,难以形成规模,鉴于当前传统农业种植效益提升的难度较大,砂厂村党总支、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,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,提高土地使用效益,增加贫困户及村集体收入。
种植基地采取猕猴桃与蔬菜套种,“以短养长”的种植模式,主要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。蔬菜由种植户负责耕种,收益归种植农户所有,用于填补项目种植前三年收益空白。
“去年,由于受冰雹影响,我采摘阳光金果猕猴桃5000多斤,净赚两万多元,如果正常的年景,应该有七、八万元的收入;栽种辣椒6亩,在烘干房不小心被火烧了一烘(一次烘烤的辣椒),也还剩1700多斤,卖完之后净赚3万多元,要是种包谷,顶天收入1万斤,除去肥料、种子、劳动力成本我一分钱都不赚” ……近日,村民高伯中和记者聊起了家常。
“以前常年守着苞谷过日子,栽苞谷、薅苞谷、搬包谷,一年忙到头,除去肥料钱、人工成本,所剩无几。现在同样是这几亩土地,但是种了猕猴桃花粉,赚的钱比以前翻了好几番。”廖才富一边给猕猴桃树疏果,一边喜上眉梢地说,他家去年有3亩猕猴桃挂了果,收入20000元左右,以前紧巴巴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
项目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贫困户”运营模式,发展规模、连片产业,打造“三变改革”新试点,基地所得盈利由公司、合作社、村集体按投资占比共享。猕猴桃挂果前三年因项目无实际收益,公司通过自筹资金按照入股资金的5%、5.5%、6%保底分红给项目覆盖贫困户。从2021年起,阳光金果猕猴桃开始挂果,所得收益由合作社、公司、村集体按6:3:1比例进行分红,每年可带动贫困户户均分红达7500元以上。项目的建成可有效推动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猕猴桃花粉种植产业,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脱贫致富,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。
“每天在猕猴桃基地务工都有收入,多的有100元,少的也有80元,这个比闲在家里强。”村民刘元军说,种植猕猴桃收入非常可观,看到别的村村民通过种植阳光金果增收致富,自己也想种植猕猴桃花粉,过去是没有条件和机会,现在机会来了,非常支持村里的决定。新街村支“两委”组织部分农户到猴场、蟠龙、阿戛、米箩等乡镇去考察学习,让农户增强了种植猕猴桃的信心和决心。大家都积极配合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,主动把土地流转出来参加公司入股。
2020年,贵州将继续加大对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在资金、技术及经营主体上的培育力度,帮助引进企业建设现代化的育苗工厂和百香果原浆加工厂,建立50亩以上集中连片百香果基地档案,确保完成15万亩百香果种植任务。扎实推进现有果园的提质增效。积极开展现有果园的冬春管理工作,充分挖掘现有果园的增收潜能。重点要做好纳雍县玛瑙红樱桃提质增效及产销衔接工作,力争贵州精品水果春季上市“开门红”,助推“黔货出山”,助力“脱贫摘帽”。
(东红猕猴桃)
(猕猴桃花粉)
(红心猕猴桃果苗)
(遵义市播州区迷你红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)